五、六月的假期特別多,五一勞動節、母親節、端午節等。很多的台商和台幹趁返鄉回來之餘,去百貨公司血拚,偶爾在櫃上遇到時,很高興的跟我分享剛在年中慶敗的一雙雙限量鞋款或要買回返工時穿的新高跟鞋。我好奇地問:難道在日本或中國真的都買不到鞋嗎? 她們通常回答:「穿不習慣,還是台灣的鞋合腳、好看,所以我每次都買好幾雙回大陸穿。」有的甚至會加句:「那你們到內地開個店嘛,一定把中國的鞋子打趴」。這時切勿自滿的下「還是台灣的鞋比較厲害」的評語
跟一位在東莞外銷歐美鞋廠的設計部學妹聊天,除了聽到狂加班、景氣差和那邊飲食很油不習慣以外,她也提到看不慣廠內其中的一條線在生產內銷中國的鞋子款式。「那鞋面撞色撞的太誇張,而且阿魯根本都跑掉。客戶還追加,你說誇不誇張!」(阿魯ㄚ ' ㄌㄨ ˇ 台語音翻 (Arch) 指鞋楦因高度要貼合足弓的弧度而會有不同的修改。)
這邊先不論主席說的「美鞋、醜鞋、能賣的就是好鞋。」其實以前,我也一直覺得內地的專櫃鞋真難看,誰買?就算一些爆款再怎麼賣,我也覺得到台灣後,消費者不會買單。但現在我觀念改了,尤其最近去北京市調出差回來,除了看到北方不一樣的百貨業以外,品牌線這端是很具啟發性的,由商品這些點來出發,使我反過來想審美觀和飲食味覺都是因文化與種族而異。
![]() ![]()
陳柏堯(Richard)為紐約留學之音樂家。因家中三代為台灣鞋業打拼,有感回饋與責任而回台接班。入公司後發現其實製鞋、賣鞋有相當專業卻好玩的地方。將以輕鬆、幽默、詼諧的字眼來撰寫這個產業,並希望能以「圈內人看圈內的角度」,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讓大家來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