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公會資訊 >

台灣鞋真的比較好穿嗎?

時間: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
   五、六月的假期特別多,五一勞動節、母親節、端午節等。很多的台商和台幹趁返鄉回來之餘,去百貨公司血拚,偶爾在櫃上遇到時,很高興的跟我分享剛在年中慶敗的一雙雙限量鞋款或要買回返工時穿的新高跟鞋。我好奇地問:難道在日本或中國真的都買不到鞋嗎? 她們通常回答:「穿不習慣,還是台灣的鞋合腳、好看,所以我每次都買好幾雙回大陸穿。」有的甚至會加句:「那你們到內地開個店嘛,一定把中國的鞋子打趴」。這時切勿自滿的下「還是台灣的鞋比較厲害」的評語
 
跟一位在東莞外銷歐美鞋廠的設計部學妹聊天,除了聽到狂加班、景氣差和那邊飲食很油不習慣以外,她也提到看不慣廠內其中的一條線在生產內銷中國的鞋子款式。「那鞋面撞色撞的太誇張,而且阿魯根本都跑掉。客戶還追加,你說誇不誇張!」(阿魯ㄚ ' ㄌㄨ ˇ 台語音翻 (Arch) 指鞋楦因高度要貼合足弓的弧度而會有不同的修改。)
 
這邊先不論主席說的「美鞋、醜鞋、能賣的就是好鞋。」其實以前,我也一直覺得內地的專櫃鞋真難看,誰買?就算一些爆款再怎麼賣,我也覺得到台灣後,消費者不會買單。但現在我觀念改了,尤其最近去北京市調出差回來,除了看到北方不一樣的百貨業以外,品牌線這端是很具啟發性的,由商品這些點來出發,使我反過來想審美觀和飲食味覺都是因文化與種族而異。
 
我們的鞋子之所以被認定好穿,是因為穿的和買的都是台灣的消費者。他們的鞋子之所以被認定難看,是因為從台灣去的消費者看不習慣。而偏偏兩岸對時尚的認知很不一樣,但不代表商業發展比較早的我們就是對的。就像在台北開了一家又一家的正宗日本拉麵店,再怎麼堅持原味,對我們來說還是覺得湯太鹹,殺死賣鹽的。縱然回答總是:「因為日本人不喝湯啊!」,可是畢竟拉麵店開在東區是給台灣人吃啊!這就是文化差異影響商品,也是許多品牌都想要彌補而改做的「在地化」。換言之,國內品牌的鞋子因為楦頭樣版等都以台灣人為版型開發,所以自然是符合台灣消費者的口味。而中國內地品牌之所以設計的五彩繽紛,是因為它的客層就是如此。硬而為之,則出現秉持「時尚觀」的台灣品牌到中國格格不入後最後退出的情形。所以再怎麼主流,也是會調整。就像麥當勞試著賣米飯套餐一樣,就像台灣發明了泰國沒有的月亮蝦餅一樣,就像中國主打「來自台灣」,但台灣卻沒有的珍珠奶茶口味乖乖一樣。因為所謂的時尚觀,是一個在地的流行觀點。 這是品牌要國際化必須看破的Blind Spot,一昧地認為台灣鞋最好穿,款式不用改的話,是很難贏得內銷市場以外的在地客層。結尾截取一句與台灣百貨之光 - 北京百盛集團總經理 王恆達交談的話:「以台灣的牌子,全是台灣人的設計團隊,又沒常駐在大陸,是要怎麼設計鞋子給中國人穿?」同理,若台灣要有下一個國際時尚品牌或全球連鎖飲食的出現,需要的是超越夏姿或鼎泰豐的傳統,需要的是 H&M 和星巴克一樣的現代靈活。




作者簡介
陳柏堯(Richard)為紐約留學之音樂家。因家中三代為台灣鞋業打拼,有感回饋與責任而回台接班。入公司後發現其實製鞋、賣鞋有相當專業卻好玩的地方。將以輕鬆、幽默、詼諧的字眼來撰寫這個產業,並希望能以「圈內人看圈內的角度」,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讓大家來了解。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