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制鞋工业萌芽于1955年至1965年,在1965年到1975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从1976年到1988年,台湾制鞋业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尽管台湾制鞋业受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欧盟的进口数量的限制,在1986年台湾鞋类的外销数量仍然达到了84277万余双,创下历史最高峰,到1988年,台湾鞋类外销的总价值高达369238多万美元,令世界为之震惊。
1995年之后,受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台湾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鞋业必须转移到劳动力更加充沛的地方。当时的鞋企首先转移到菲律宾、印尼等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沿海地区成为许多台湾鞋企投资设厂的重要选择。
从1996年发展至今,台湾鞋业海外投资的地区从菲律宾、印尼、泰国、中国沿海地区到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地,在不同的地区开设工厂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到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运动鞋制造企业——宝成集团,最大的工作安全鞋生产商——欣錩鞋业,以及知名女鞋生产企业——海丰鞋业都是台湾制鞋发展的杰出代表。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作为世人心目中永远的“朝阳行业”——制鞋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外有让全世界都谈虎色变的欧债危机,内有本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步步紧逼,现在中国的制鞋业可谓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众多台湾鞋企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除了是劳动力资源的短缺、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之外,还有专业人才稀缺以及内资鞋企的价格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还面临着腾笼换鸟政策的压力。再者,目前台湾鞋企的“一代”几乎都在60到80岁之间,对这些企业来说传承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二代接班的冲突也成为许多鞋企不得不小心应对的问题。
为了应对目前面临的行业发展瓶颈,台湾鞋企普遍采取了利用广东的产业优势,将企业的研发打样中心设立在此,配合广东完整的产业链,在这里完成各种材料的准备,然后将鞋面的加工部分设立在湖南、江西等有一定制鞋基础的内陆地区。对于单价较低,在广东无法完成的订单就直接外发给莆田、温州等地,全部的生产过程都在当地直接完成,但是在订单生产之初从打样、楦头到QC的安排企业都必须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订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四川、重庆等有内销生产基础的地区则以生产内销和边贸订单为主。将可以享受关税优惠的订单放在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对应的地区,将订单的生产精细化处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鞋业的转型与升级
行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改变与进步,面对制鞋行业当下面临的发展阻碍,转型升级已经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必经过程。
对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郭正津理事长给予几点建议:
从大方向上来说,企业的转型可以有以下五种方式。
一、由纯生产型转向贸易生产型或者自产直销型;
二、由外销型转向内销型或者内外兼销型;
三、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机械自动化型;
四、由生产单一鞋类转向多元化鞋类生产;
五、由单一生产地区转向跨国多厂区生产。
但是值得广大鞋企注意的是:第一,对内销型和自产直销型的企业来说,在产品的质量上需要更加严格的把控,内销鞋类的质量要求要更加高于外销;第二,在挑选转移的生产地区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转移地区的社会情况。因为现在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工人薪资涨幅的比例非常快,而且当地工人的工作效率不高,还要考虑到转移地的产业链和社会稳定等因素,在转移前一定要做好实地的考察和调研。
对升级型的鞋企,郭正津理事长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一、企业可以由量大但单价较低的订单升级为多样少量,短交期高质量高单价的订单;
二、由高能耗、高劳力、低附加值的产品升级为节能减碳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三、由快速调节产能型升级为快速回应市场需求型;
四、由持续降低成本型升级为持续创新价值型。
郭正津理事长结合自身的经验说: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负责人要积极主动掌控企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措施,在包括人力、资金、信息、研发、采购、制度、营销、管理等多方面资源整合中都要符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确立好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方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企业的转型升级方法,拟定有效可行的发展策略,企业的精英团队也必须做到三思而行,慎谋能断,勇往直前和自强不息。

被寄予厚望的鞋二代 企业的传承问题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为解决制鞋人才的稀缺和二代接班的问题,促进鞋业传承和世代交流,在台湾制鞋公会名誉理事长王兴华的提案下,于2012年3月23日正式成立台湾
被寄予厚望的鞋二代
企业的传承问题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为解决制鞋人才的稀缺和二代接班的问题,促进鞋业传承和世代交流,在台湾制鞋公会名誉理事长王兴华的提案下,于2012年3月23日正式成立台湾制鞋公会青出联谊会,首任会长为和信泰事业集团副董事长吴坤正先生。
在谈及青出会成立的意义时,郭正津理事长说到:青出会被台湾第一代制鞋人寄予厚望,因为企业的传承是永续经营的世代交替,所以希望接班的鞋业精英能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能够超越现状,精益求精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谋求更加广阔的未来。青出会的平台除了为二代们提供一个开创积累人脉的管道,也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这个平台真诚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开创台湾制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台湾鞋企的二代大多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或许在制鞋的技术和经验上不如第一代的制鞋人,但是二代在与客户沟通交流中的语言、信息等方面往往要优于一代。假如这些企业的“二代”能够结合自身海外留学的经历、企业多年代工国际品牌的经验、熟悉品牌运作手法的优势和内地市场的销售特性,积极创新,开创出代工以外的其他发展方式和道路,跳出传统制造模式,多与相关产业做连结,开拓更加宽广的视野和积累更加丰富的人脉,这不仅对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有帮助,也对“二代”顺利的接班大有助益。
在当下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下,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强和大,而是生存。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和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保证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负责人和接班人都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基业长青、永续发展不能靠一个人的生命之树来供养,所以,企业要做长久,必须专注于组织的建设和成长,更需要着力培养好新一代的领袖。除此之外,支撑企业长久发展的还有企业的文化,思想、精神、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层面的东西,是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的,是必须代代相传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强势的企业文化做支撑。
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不易,这需要企业的每一代负责人都能积极的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让企业的生命之树永远长青。
(责任编辑:亚洲鞋业) |